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最新成果,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新境界。当前,深刻理解习总书记治国理政中贯穿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重大理论问题:怎样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所涵盖的三个方面,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为了人民,体现了发展的根本目的。“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毛泽东)”以人民为中心,首先要求对人民负责,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习总书记一再告诫全党:“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党不懈努力的最大动力。坚持发展为了人民,要求我们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谋划发展的基本原则,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
2.发展依靠人民。人民既是发展的承接者、受益者,更是发展的践行者、实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除了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对人民负责之外,还要求我们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从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中汲取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
3.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目的的具体表征,就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总书记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这里所强调的,就是发展成果和建设成就要由全体人民共享,而不是少数人受益。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的共享发展,集中地体现了这一思想。正如习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的,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二是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因此,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重大历史担当:为什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反映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新发展。
1.共产党执政规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曾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作为无产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坚持人民立场、始终代表人民利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在了旗帜上、铭刻在使命中。从早期毛泽东同志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的一再论述,到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把人民利益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准绳,从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到胡锦涛同志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无不昭示着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初心与决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在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宗旨意识的贯彻与践行。我们党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历史,事实上就是一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情怀。
2.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人民群众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力量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智慧创造。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实践表明,党之所以能够领导各族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中最根本方略就是党始终扎根于人民之中,走出一条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战略道路,亿万中国人民为我们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源泉。正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源于人民,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智慧,才成为了一条根植于中国人民利益、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道路,成为了一条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正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源于人民,我们才有更加强大的信心和决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当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不转向,我们不仅要正确认识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力量源泉,而且更要维系好、保护好、回馈好这一力量源泉。这正如习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和人民的选择,它凝结着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新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新一代共产党人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华民族5000多年孜孜以求的历史航标。中华5000多年的历史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生长的沃土。“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基于此,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秉持什么样的价值旨归,也自然“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对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言,同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相反,而是有着坚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民本思想基础之上的。可以说,坚持以人民中心这一发展理念与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民本思想高度契合,中华文化积淀的这一最深沉的历史航标和精神追求,成为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丰厚的滋养。从《尚书》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论述,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孔子的富民、利民、教民,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再到此后历朝历代不绝于耳的民本论,这些学说中蕴含的丰富思想,集中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民本逻辑,是当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活水源头。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古代虽然具备朴素的民本思想,但与中国共产党人所秉承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却是有本质差异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传承下来的民本价值理念,我们务必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传承发展中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